要解释川东这种平行的间隔式褶皱的成因,内容可以分为两部分。

第一是构造样式,就是几何形态的分析。第二是演化过程,就是形成的过程。

第一部分,借用题主的图

Untitled

这里的地形起伏是褶皱直接在地表的反应,呈平行条带状。根据形态不同,可以分为隔挡式(尖棱背斜箱状向斜)和隔槽式(尖棱向斜箱状背斜)褶皱带两种。(不熟悉地质学的人请跳过文字直接看图)平行条带状褶皱带也可以统称叫做侏罗山式褶皱带,因瑞士西北部侏罗山平行条带状褶皱带而得名。

形成这种形态的原因是地层受挤压变形,但并不是所有的地层都受挤压,而是只有表层的一部分。在这个受挤压的部分以下是一层可以滑动变形的软弱层,叫做滑脱层。通常是泥岩层或者石膏层。见下图。(以下所有图是直接从颜老师的文章中抄过来)

Untitled

图中A为隔槽式褶皱带,滑脱层深度比较深。形成了尖棱向斜箱状背斜。图中B为隔挡式褶皱带,滑脱层深度比较浅。形成了尖棱背斜箱状向斜。

所以,构造样式不同只是因为发生变形的深度不一样。

继续盗图

Untitled

图中我翻译了四个地方,可以看到,隔挡式(尖棱背斜箱状向斜)和隔槽式(尖棱向斜箱状背斜)褶皱带由于其滑脱层的深度没有到基底地层,所以被命名为薄皮构造。而右侧的逆冲推覆滑脱层已经延伸至基底地层,被称为厚皮构造。这种命名不光是描述样式,而是已经涉及到了形成机制。

第二部分,就是讨论薄皮构造是怎样形成的

如果题目是平行褶皱带如何形成,那这部分就是重点)。

继续盗图

Untitled

这个就是形成机制的模式图。首先,假设所有地层都是平的(图中A),在不同深度地层之间,有若干个滑脱层。当基底以上地层被挤压时(图中B),力沿着最底部滑脱层向前传导。并形成逆冲断层,地层在断层之上堆叠,就形成尖棱状背斜。当挤压力进一步变强,前部的断层进一步扩展,薄皮构造也向前推进(图中C)。最早先的断层之上会发育新的断层,呈背驼式堆叠,地层会逐渐加厚,形成尖棱向斜箱状背斜。同时,深部基底也被卷入,右侧发育厚皮构造。最终,经过一系列的向前推进,形成隔挡式(尖棱背斜箱状向斜),隔槽式(尖棱向斜箱状背斜),还有厚皮构造的序列(图中D)。值得注意的是,它们三者的滑脱层深度是不一样的,这也是我为什么觉得奶皮模型不够全面的原因。吹奶皮的时候,前后地层同时受力,所有隔挡式的褶皱带都是同时发育的,也就没有隔槽式的褶皱了。而川东的薄皮构造是递进式推进的,形成的过程还是不同的。

然而,我知道这并没有什么卵用,大家看完之后肯定还是只记得奶皮。。。但是我尽力了。

参考文献

Yan, Dan-Ping, Mei-Fu Zhou, Hong-Lin Song, Xin-Wen Wang, and John Malpas. "Origin and tectonic significance of a Mesozoic multi-layer over-thrust system within the Yangtze Block (South China)." Tectonophysics 361, no. 3 (2003): 239-254.